暴力之必要

相比起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就像是一帖猛烈的毒藥,煽情和暴力的畫面挑動著觀眾的神經,一幕幕的慘劇吸引著觀眾的眼球,至於日與夜所強調的"the way we are",又或者寫實的元素,都被這些刻意營造的人性醜惡,磨滅得一乾二淨。

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沒有殺過人,我們對暴力影像的熟悉完全是來自於影視媒體的大力渲染。於是我們對一般殺人的影像麻木了,要稱得上悲劇,要使得人不會認為這又是一件普通的家庭糾紛,結局不可能是單單的跳樓死。悲劇的結局怎可以如此滑稽?要轟烈,導演唯有借助極端的暴力。

暴力的疲勞轟炸容易使觀眾感到迷失。李森戲末殺人畫面的處理使我想起Kill Bill所謂的暴力美學,除了使觀眾感到不適或焦慮之外,對事實真相的了解是沒有幫助的。一輪的不適之後,觀眾又若無其事的走出影院,對被暴力所染指的受害者施以同情之淚,對自己的無情/冷漠作出救瀆之後,還有多少人會真正對自己身處的社會制度作出反思自省?這又會不會只是以別人的不幸為娛樂,被消費的只是自己的良心?

我不知道這是不是Starbreez厭惡片中暴力畫面的原因。或者讓我以米高‧漢尼卡對他電影的要求作結:

“My films are intended as polemical statements against the American ‘barrel down’ cinema and its dis-empowerment of the spectator. They are an appeal for a cinema of insistent questions instead of false [because too quick] answers, for clarifying distance in place of violating closeness, for provocation and dialogue instead of consumption and consensus."

「我的電影是要成為爭議話題,對抗荷李活電影的灌喉式風格以及剝奪觀眾思想空間的作風。我的電影力求電影要不停發問,而非提供虛偽的快餐式答案;我的電影力求以能讓人清晰思考的距離代替侵犯式的窒閉;我的電影力求挑釁及對話,而非消費及一致同意。」

片中的暴力可以讓人思考嗎?縱使暴力畫面只是啟發性的手段,但似乎兩位大導都忘記了,手段的表達本身也會妨礙觀眾對目的的理解,最後形成以暴易暴的循環,在批判的起點原地踏步。

一些電影評論的網摘:

4res電影夢囈 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:巧妙煽情的家庭悲哀事

講。鏟。片 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:描述細緻,劇本冗長

2 Comments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