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線假設欠奉 發展願景淪假大空

《2030+》作為一份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,其對生態、空氣與水質等影響深遠,繼2013年的《香港空氣清新藍圖》後,環境局已經成立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工作小組,負責檢討現時到2020年香港空氣質素是否能夠達標,並評估在2020年之後,當香港既有的減排措施逐一落實之際,在陸上、海上交通、能源發電等方面,研究有何措施可以進一步改善香港空氣質素。筆者在工作小組的會議中,從未聽聞相關官員會把《2030+》放入議程討論,這是否意味著2020年之後,空氣質素就不再在長遠規劃的視野之內?

內地為香港帶來呼吸不了的空氣?

網上有好些評論都嘗試指出,今次空氣污染的源頭是來自內地。舉例來說,當塔門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也達到10,而且全港大部分地區的臭氧也是不尋常地高,由於臭氧是次生污染物,政府也會援引有關資料作為區域性空氣污染的指標,換言之,是來自珠三角地區的空氣污染。

不過,在把有關情況進一步演繹為中港矛盾的談資之前,或者我們可以再細心研究一下數據,看看有關的講法是否站得住腳。